top of page

當Deepfake鎖定企業:2025年企業必須知道的AI資安攻防戰

  • 作家相片: SUHUL Group
    SUHUL Group
  • 7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ree

財務長的視訊會議畫面中,公司執行長的臉孔顯得有些焦慮。他身處一個陌生的旅館房間,語氣急切地表示,一筆極其關鍵的跨境收購案已進入最後關頭,需要財務部門立刻繞過常規流程,電匯一筆高達數百萬美元的保證金,才能搶得先機。「這件事攸關公司未來五年的佈局,」畫面中的數位分身(Digital Doppelgänger)說道,聲音和本人幾乎無異,「絕對保密,立即執行。」

在巨大的壓力下,一個猶豫就可能錯失良機。然而,批准這筆匯款,卻可能讓企業墜入萬丈深淵。

這不是電影情節,而是2025年全球企業高階主管們正面臨的真實夢魘。自2024年震驚全球的「香港跨國公司AI詐騙案」以來,利用深度偽造(Deepfake)技術進行的詐欺已從零星個案演變為一場產業化的完美風暴。駭客集團正透過前所未有的逼真偽冒,系統性地侵蝕著商業世界最根本的信任基石。面對這場由AI驅動的新型態戰爭,企業若無相對應的防禦思維與作戰準備,無疑是將自己暴露在數位槍林彈雨之中。



攻擊向量解構:AI偽冒的四種致命劇本


AI攻擊的恐怖之處在於其「量身訂製」的精準度。攻擊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,自動化地生成以下四種攻擊劇本:

  1. 劇本一:數位CEO綁架 (Digital Executive Hijacking)

    駭客僅需從公開的財報會議影片或媒體採訪中,截取高階主管幾分鐘的影音素材,就能透過生成式AI,打造出一個能隨心所欲下達指令的「數位傀儡」。這不僅用於前述的緊急匯款詐騙,更被用來授權敏感資料存取、批准虛假採購訂單,形同將企業的指揮權中樞數位化地「綁架」。

  2. 劇本二:供應鏈弱點滲透 (Targeted Supply Chain Infiltration)

   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,此風險尤為巨大。試想,新竹科學園區一家晶片設計公司的採購經理,接到一通來自長期合作封測廠「高層主管」的視訊電話,對方以「因應近期金融監管,公司已啟用新收款帳戶」為由,要求更改長期合作的付款路徑。在看似正常的商業互動背後,是數千萬貨款的悄然轉移。

  3. 劇本三:內部信任瓦解 (Internal Trust Erosion)

    此類攻擊更為陰險,其目的不在金錢,而在於「混亂」。駭客可以製造一段偽冒影像,內容是A事業群主管在私下對話中,嚴厲批評B事業群的績效;或是合成一段以假亂真的錄音,作為員工向人資部門投訴同事職場霸凌的「證據」。這種攻擊能輕易在組織內部挑撥離間、製造矛盾,癱瘓企業的決策與協作。

  4. 劇本四:市場價值操控 (Market Value Manipulation)

    在財報發布前夕,網路上突然流傳一段偽冒的CFO影像,他「承認」公司在關鍵技術研發上遭遇重大瓶頸,或暗示營收遠不如預期。這種「認知領域作戰」能在幾小時內引發市場恐慌性拋售,讓空頭機構獲取暴利,並對企業市值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創。



多層次防禦體系:從「人類防火牆2.0」到整合式作戰平台


面對如此擬真且多變的攻擊,防禦策略必須超越傳統,進化為一個深度整合的作戰體系。



第一道防線:升級「人類防火牆 2.0」

人的判斷力是最後的閘門,但必須用更嚴謹的流程來武裝。

  • 建立「零信任」溝通協議:

    • 關鍵字驗證: 針對高風險指令(如匯款、人事任免),建立一個雙方約定的口頭「安全關鍵字」或「挑戰問句」。

    • 強制回撥程序: 任何透過未知線路或軟體發起的敏感請求,必須掛斷後,改以一個預先儲存、絕對可信的聯絡方式(如私人手機)進行回撥確認。

    • 設立驗證門檻: 明文規定,任何超過特定金額(例如十萬美元)的交易,或任何變更供應商匯款資料的請求,都必須觸發上述手動驗證程序,不可因「情況緊急」而豁免。

  • 推動「沉浸式」資安意識演練:

    • 年度資安課程不應再是觀看PPT。企業應導入模擬工具,讓員工實際接聽一通由AI生成的「老闆」詐騙電話,或參與一場有「數位分身」出席的模擬視訊會議。唯有親身體驗過其逼真性,警覺性才能真正深植於心。



第二道防線:部署智慧技術盾牌

  • 導入AI驅動的偽冒偵測器:

    • 生物特徵分析: 最新的偵測器能分析高解析度影像中,人眼難以察覺的細微特徵,例如皮膚下微血管因心跳導致的顏色變化、不自然的眨眼模式或眼球移動軌跡。

    • 影音破綻分析: AI能捕捉到合成影像中,光影與環境不一致、背景像素扭曲,以及合成語音中缺乏正常呼吸聲或特定波形等破綻。

  • 建立「整合式資安作戰平台」:

    這是從被動防禦邁向主動預警的關鍵。一個各自為政的資安系統,就像是情報分散的哨兵;而一個整合式平台,則如同一個中央情報指揮中心。

    它能將所有看似無關的訊號串連成有意義的情報。例如,平台同時偵測到:[1] 一封來自CEO、語氣急迫的郵件(自然語言分析標記為異常)+ [2] 財務長電腦出現一次來自東歐IP的登入(IAM系統發出警報)+ [3] 隨後一通視訊電話的影像被AI偵測器標記為「低信賴度」。分開來看,每個都只是小警訊;整合來看,這就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、高度複雜的攻擊。指揮中心能立即自動化地執行鎖定帳號、凍結交易權限、並向資安團隊發出最高級警報。

  • 施行「數位資產DNA」計畫:

    主動為企業的公開數位資產(如高階主管的官方照片、演講影片)嵌入不可見的「數位浮水印」。一旦這些素材被惡意竄改,企業就能迅速地在公眾領域進行技術性澄清,證明流傳的影音為偽造品。


ree

未來展望:從偵測到預測,迎戰資安的下一個十年


Deepfake攻擊只是AI武器化的開端。真正的挑戰在於,攻擊方也在利用AI學習我們的防禦模式。因此,企業的資安思維必須從「事件發生後的應對」進化到「攻擊發生前的預測」。

未來的資安長(CISO)必須思考:我們的AI模型是否能模擬出駭客可能採用的新型攻擊路徑?我們是否已開始投資於「對抗式AI監控」,用自己的攻擊性AI來找出防禦體系的弱點?

總結而言, 在這場全新的攻防戰中,AI既是駭客的矛,也是企業的盾。技術是盾牌,流程是盔甲,但唯有經過嚴格訓練、保持高度警覺的**「人的判斷力」**,才是那隻能沉穩揮舞盾牌、抵禦致命攻擊的、最可信賴的手。建立數位韌性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,而現在,就是啟程的時刻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